萌芽型計畫

臺北大學城社會實踐萌芽計畫:邁向共學、共融與公共化

由社會科學學院統籌,整合校內各院系以及民間組織資源,運用「課程」和「社團」,鎖定社區身障、婦幼、高齡與原住民四類族群。議題由弱勢關懷擴大至探索大學與在地關係,推動師生與居民共學共融,朝社區大學化、大學公共化及協力化理想邁進,進而營造「大學城」(College Town)。


社科院萌芽型計畫5年成果發表影片:臺北大學城系列節慶


第五屆北大玩具節

學生陪伴社區孩童遊戲

由社科院USR計畫主辦「北大玩具節」,每一年都是三峽地區大小朋友最期待的盛事。111年3月19日當天總計有有799位家長帶著720位小朋友,共1519人在臺北大學校園同樂。本次玩具節也邀請三峽在地知名的陀螺達人─林森海快閃表演。活動持續受到中嘉新聞、中國時報、工商時報、教育電台、與國語日報等報導。

從籌備到實際執行,「遊戲治療」課程修課同學、社工系趙崇傑說,平常課堂學習很多與小朋友互動的學派理論,實際參與服務,突然都變得很鮮明,「原來都是真的可以實踐的!」社會系李憶慈也說,有些小朋友可能因為遊戲輸贏產生情緒變化,但整體還是很療癒,感受到赤子之心的美好。

看到大小朋友盡情沉浸遊戲,社科院USR計畫主持人、社工系教授曾敏傑肯定,在過去多年基礎上,玩具節已經逐漸深刻進入社區民眾生活,參與的同學們也從服務中獲得成就感,確實創造雙贏,未來將持續結合教學與服務,繼續共創臺北大學城。


第四屆聖點燈暨北大管樂節

2018起,由北大光榮等九大在地扶輪社共同籌資,捐助九公尺高的聖誕樹,合臺北大學與在地社區協力,截至2021年已共同舉辦了四屆「臺北大學城」點燈活動,讓在地居民在溫馨喜樂的氛圍中,一同迎接聖誕節的到來。

四年來北大社科院USR已經與在地建立了大學與社區間的默契,每年臨近聖誕節時節,管樂演奏都會在北大校園響起。今年北大管樂團在鄒佳宏老師的指導與指揮之下,與四位國內職業交響樂團首席與副首席的法國號演奏家,一起完成這場磅礡的音樂盛宴,讓三峽的師生與民眾一起體驗了一場準國家級的音樂饗宴。



專書

社科院USR計畫將多年來在高齡領域進行相關的方案實踐與實驗,累積相當豐碩的成果,在計畫成員的協助之下,由計畫主持人曾敏傑教授主編完USR年度成果專書,迄今已發行9本專書。2021年出版《大學責任與高齡學習》,介紹社科院USR計畫面對超高齡社會來臨之際,如何協助社區長者健康老化、在地老化、以及活躍老化。






大學城報

為強化大學與在地連結,凝聚臺北大學城之社區意識,社科院USR計畫每3個月會出版一次大學城報,主題包含青銀共學、大學節慶、健康學老、高齡學習、友善接待、社區協力、鳶山協會等7個主題,至今已發行7期。大學城報亦以專刊形式發行,第3期為高齡專刊、第5期為長者徵文、第7期為北大管樂團專刊,讓社區與學生的文章皆能傳播於社區之中。






萌芽型計畫

環抱海山‧深耕三峽:北大文化城的創生與活化

海山學研究中心與人文學院組成跨院系團隊,著眼學校所在海山地區文化、教育、傳統產業、記憶與歷史記憶保留議題,結合教學、研究與在地社會議題。

面對過往地方文化與學校教學疏離的問題,團隊一方面調整校內專業課程走入社區,同時也與地方攜手舉辦培力工作坊與各項推廣活動,並與在地高中共備「認識海山」校本課程,協助在地學子深化對自我家園的認同。此外,在傳統文化產業蛻變與再生需要上,則引入資源推動數位加值應用,以重現歷史風華,進而探索文化傳承與現代商業共存的可能。



編寫地方學教材 -《海山大觀》出版

由臺北大學師生、國高中老師及地方人士共同規劃撰寫於2021年8月出版,內容包含海山學研究中心成立宗旨、願景與發展,以及海山學文物展覽館資源,海山地區歷史及文資保存狀況等。免費提供各級學校單位、公私立圖書館與地方團體,作為推廣海山學之用。







2021數位海山元年─大溪河階走讀

海山學研究中心首創結合GIS資訊系統與文史資料庫應用的走讀活動,不同於傳統解說與環境走讀的式。

參與民眾以手機應用歷史地圖套疊功能,切換不同時期的地圖圖層,穿越時空,重新看見百年來家鄉環境的變遷;並透過導覽團隊的現場解說,切身感受周遭地景與產業的變化。

海山學研究中心與數位走讀地圖製作團隊合作建置的「2021大溪河階數位走讀地圖」,收錄完整的走讀路線以及大溪河階24個重要景點的圖文內容,並由海山文史團隊成員擔任語音解說,獻聲領讀各景點的文化特色。




茶鄉‧茶香小旅行

與校內單位合作舉辦「茶鄉.茶香。三峽茶與廟宇的探秘」英語導覽活動,帶領外籍生探訪在地廟宇與茶鄉,了解三峽茶歷史、體驗製茶過程,讓同學們從北大特區的城市景象,看到山區茶鄉的清幽,與老街區的樸實,都是三峽多元的人文風景,在地化也可以很國際。




茶產業系列活動 - 2022三峽綠茶季開幕

海山學研究中心為解決三峽茶面臨的困境,嘗試整合三峽茶農、茶商與各級單位籌劃一系列的行動方案。

希望藉由同步推廣具特殊甘甜、清香,及剔透、柔順茶湯的當地特色品種──「青心柑仔」為焦點,並輔以設計相關茶食、茶點與茶飲,開發多元茶商品的方式,帶動三峽茶產地未來的發展。

在春分時節,將困境化為行動策略,邀集三鶯地區政府機構、各級學校與地方商家等單位,共同辦理第2屆三峽綠茶季活動。透過深度活動引領民眾走入三峽茶鄉,讓「三峽茶」的印象烙印在民眾心中。





近期成果
永續獎

由財團法人臺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所主辦的「2021年第14屆TCSA臺灣永續獎」於11月17日頒獎,本校獲得「永續報告書」大學組白金獎與「臺灣永續大學」績優獎雙項肯定。今年共有39所大專校院參與,經過跨界評審團評選後,共有8所學校獲頒「臺灣永續大學」典範獎或績優獎。


因應氣候變遷、全球致力碳中和目標的趨勢,臺灣與國際同步,推動「2050碳中和」目標,也持續推動各項政策,期望串聯政府單位、立法部門、各企業以及社會大眾的力量,透過運用低碳能源、植樹造林等節能減碳方式,讓碳排放量正負抵銷,一起邁向淨零新未來,實踐非核與減煤理想。


為響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與國際重視永續發展的趨勢,本校近年積極致力於永續發展。除原有永續領域相關教學單位與研究中心外,並於2020年正式成立校級永續發展委員會,從校務治理層面統合永續發展相關行動作為,並將4至5月訂為學校「永續月」,深化師生和社區民眾知能。


另一方面,臺北大學開全臺大專院校首例,與臺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共同簽署「大學永續發展倡議書」,期許全校行政與教學單位皆能回應永續目標,展現在健全大學治理、發揮社會影響力並落實環境永續,進而接軌國際的決心,讓臺北大學成為能引領社會同行的永續大學。


新北農創聯盟

透新北市政府首創以農業為基礎推動地方創生,今年與國立政治大學、國立臺北大學、國立海洋大學、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淡江大學、中國文化大學、醒吾科技大學、東南科技大學8所與地方合作、推動USR計畫的大專院校合作,藉由跨域導入設計及業界資源,共同推動地方特色產業鏈。


上述推動成果及農業跨域創生產品,於11月12日至13日在板橋車站2樓環球購物中心廣場辦理之「下一站,新北農創站」農業創生成果展暨展售市集精采呈現,展出農業創生跨域共創產品,販售限定農創好物。市長侯友宜親臨開幕式現場,邀請各界「逗陣」逛展選好物,並頒發感謝狀表達對此8所大學的協助,並與學校攜手組成「農業創生大學聯盟」。


整體合作模式採取「先創通路再開農路」的理念,由輔導生產開始,逐步打造區域經濟,與在地團隊合作發展事業及產業,透過與大學端團隊合作,導入學術力量,推動地區既有產業鏈,活絡地方經濟,藉由產業串連達到農業創生,各地在地特色以及獨特魅力得以被呈現,同時也透過新增的工作機會促成青年返鄉或移居的契機。另一方面,在地團隊與企業或學校合作,企業亦可實踐永續投資策略,學生可發揮年輕創意,協助青年的創業工作沒有後顧之憂,讓新北市成為最有活力的青年創業基地。


全球學習節

本中心成立宗旨之一即在於推動海山地區的地方學研究與保存地方文史資料,於2020年執行國立臺北大學「劉清港醫師(1885-1930)與三峽地方社會」特色領域個別型計畫,產出一部「清梅杏緬——三峽公醫劉清港」紀錄片,記錄李梅樹兄長、亦為三峽第一位臺籍公醫的劉清港醫師的故事。同年11月8日,在與臺北市大同社區大學的共同規劃下,此紀錄片於「2021全球學習節」國際教學平臺公開首映。


劉清港醫師為三峽在地國寶畫家李梅樹的兄長,也是支持李梅樹出國修習美術的幕後推手。為充實紀錄片內容,本校歷史學系碩士生葉泓緯及中心前研究助理李岫珊,先爬梳解讀與劉清港醫師相關的既存文獻史料及文物,並以李梅樹三位公子、臺灣醫療史研究者陳力航老師為對象,進行口述訪談與影像拍攝。紀錄片分為三個部分,其一為劉清港醫師的成長過程和求學經歷;其二為劉清港與李梅樹之間的兄弟情誼;其三為李梅樹三位公子三十年來致力於保存劉清港文物,闡述李梅樹對藝術貢獻的心路歷程以及各自對館內珍貴文物的期望。


本片導演葉泓緯表示:「這部紀錄片描述的不只是劉清港醫師的故事,更見證三峽百年來的變遷與發展。」葉泓緯與李家三位公子結識多年,自其身上看見從劉清港醫師、李梅樹教授對臺灣這塊土地的無私情感,深入認識其在醫療、政治、藝術、文化與教育面向的奉獻,因此希望透過紀錄片的公開,讓國際社會認識三峽的在地故事。」


終生學習是國家競爭力的表徵,在21世紀是廣泛國際社會高度重視的焦點,目前全球已有一千座以上的城市加入其終身學習的陣容。全球學習節(Global Learning Festival)係自科學與文化等面向推展永續教育的全球終身學習活動,本年度由澳洲雲登市議會(Wyndham City Council)主辦,其於10月27日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頒發2021年學習型城市獎,其領航地位舉足輕重。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終身學習研究所主任David Atchoarena認為超過一半的人類生活在城市地區,城市可以發揮提供學習機會的核心作用,今年的獲獎者讓他們的公民能夠獲得必要的知識,適應瞬息萬變的世界。面對終身學習的浪潮,我國自2010年學習城市規劃啟動以來,已有新北市等15個縣市加入此行列,海山學研究中心亦將持續蒐集、記錄及整理海山地區的重要文史,強化地方研究的深度與廣度,提供全民終身學習應用,讓世界看見臺灣、看見海山、看見三峽!



種子型計畫

低碳排放與氣候韌性社區營造與實踐

建設零碳排放社區 - 建構社區、大學社會責任零碳商業模式

顧嘉安老師助理和社居居民分享防災
顧嘉安老師助理和社居居民分享防災

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已成為永續環境的最重要挑戰,本計畫主要由公共事務學院團隊主導,結合相關教師專長,致力建設零碳排放社區、氣候韌性社區,並促進社區護水暨生態營造與實踐。


台北大學第2家全家負碳商店(心湖店)揭牌

本計畫與全家便利超商以及部份企業合作,推出負碳商品的試營運計晝,在校內開設全球首兩家負碳商店。任何消費者只要到三峽校區全家便利商店購買「負碳商品專區」的商品,並在結帳前先加入計畫與全家會員,就可以累積「碳資產」,進而兑換現金折扣卷,引導消費者從隨手消費中累積「碳資產」,為永續環境盡一份心力。


台北大學使用碳中和礦泉水

與本校秘書室同仁合作,本校校務會議時優先使用碳中和礦泉水。該礦泉水碳 足跡為150gCO2-eq,採用依循GoldStandardv2.2標準之苗栗風力發電專案碳權,碳中和此礦泉水商品。


藝遊北大:社區藝術營造與實踐
學生帶領長者進行藝術輔療活動
學生帶領長者進行藝術輔療活動

統合校內教學資源及學生藝術服務學習行動,本計畫由通識中心與社工系教師合作,在培養學生藝術欣賞、關懷身心健康同時,也能帶著所學走進社區,與社區居民共同分享美好,進而提升臺北大學城的公共幸福感,建立具美感且健康永續的社區。計畫包括藝術輔療與高齡社會服務、生命故事工作坊、長照社區種子師資培訓等。

統計2021年共辦理9場社區音樂會、4場社區多元文化藝術講座,還成立「藝術市集- Life.Art & Soul」粉絲專頁,搭建社區藝術活動宣傳平臺。

三鶯城市文化的調研與新詮
實際走入三峽揭區了解在地發展脈絡
實際走入三峽揭區了解在地發展脈絡

結合學術專業,與地方文史團隊、高中及店家合作,這項計畫由海山學研究中心執行,盤點街屋現狀調查及過去相關文獻,紀錄當代三峽老街區的生命史,帶入既有地方產業的文化意象,再現老街故事與記憶空間。

這項計畫2020年開始推動,2021年已經完成33間街屋調查,匯入相關文獻檔案,以擴充街屋生命史資源,也已經建立出個別街屋的「店史年表」,透過時序排列並對照同時期歷史發展,逐步建構老街生命史脈絡,進而再與各店家共議後續發展機會。


製作紀錄片並躍上國際平臺

海山學研究中心為推動地方學研究及保存地方文史資料,製作「陶藝師訪談紀錄片」及「懸壺濟世 福造桑梓」劉清港醫師紀錄片,述說並見證三峽百年變遷。同時呼應SDG4教育與終身學習目標,參加澳洲雲登市主辦的2021全球學習節,讓三峽在地故事躍上國際。

置入北大高中「歷史探究與實作」課程

海山學研究中心將過去積累的地方學知識與人才,注入北大高中的校本課程「三峽學」之中,作為大學與高中合作的典範。課程規劃從三峽地區發展史論及民權老街,使學生對於三峽有一輪廓性的認識。再結合口述歷史、文獻爬梳等史學方法,與紀錄片、Podcast、摺頁製作等現代媒介,讓高中生們嘗試從調查、研究到重新詮釋三峽老街街屋的生命史。


三鶯地區食農教育與產業轉型網路平臺

此計畫從課程出發,帶領學生認識在地農業,學習利用網路平台與社群媒體推廣食農教育,並實際協助在地農會、小農行銷,推動社區支持型農業,參與新北市政府「下一站,新北農創站」活動,成果斐然

整合行銷課程所學協助銷售在地農產
整合行銷課程所學協助銷售在地農產